[苔蘚學堂] 養苔基礎篇 PART 9 水分需求

Yu Feng
3 min readJul 7, 2019

--

水分控制是許多朋友養苔遇到的第二個難題。到底要加多少水呢?似乎永遠擔心苔蘚的水不夠。

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張在台北植物園拍攝的濕地苔(Hyophila),不知道多久沒下雨,植物體已經呈現褐色乾枯了。許多城市、鄉間、野地裡,各位都能在屋瓦上、水泥牆或護欄、土面、柏油路面、岩石上、磚縫間看到這些紅褐色乾枯,像是沉積物的東西。若是靠近看就能發現它具有小小皺縮的葉片,如果手邊有水壺,可以倒些水在上面,不到一刻鐘,就能看到它完全舒展開的樣貌。

台北植物園內的濕地苔也許已經乾枯了幾個月,依然維持活力。

完全潮濕的濕地苔,從上方看就像朵花。

完全潮濕的濕地苔

當環境愈來愈乾燥,濕地苔的葉片會從兩側向中肋內捲,捲成雪茄狀,接著再向莖捲曲。

慢慢乾燥的濕地苔,葉片從兩側向內捲曲。
在極乾燥的環境下,捲成雪茄狀的濕地苔葉片,還會向莖彎曲。

故事講完了!感覺很奇怪?

我們在養苔時,常常忽略了觀察苔蘚的需求。大多數平地土生、石生的苔蘚,需要的水分可能跟我們想像的不同。它們需要潮濕的基質、不泡在水裡的狀況。而樹生的苔蘚,需要的不是悶熱的環境,而是空氣濕度高、溫度低於30度的狀態。

因此簡單來說,如果要養土生的苔蘚,最好是選底下有洞的盆子栽培,多餘的水可以排出,原則上每日澆透一次就可以了。如果出門幾天,也可以利用腰水的方式維持水分和協助控溫(也就是盆栽放在有水的淺盤中)。如果是平地樹生的苔蘚,可千萬不要泡水,維持空氣濕度和溫度很重要。若是因為風大、溫度高、蒸發旺盛,造成植物末端產生黃色或白色結晶,可參照下文:

如果不幸讓苔蘚乾掉,不用太擔心,許多物種會在乾燥時進入休眠。可以給水後放在陰涼的地方,等幾天看看是否能恢復。不過若是已經悶熱到變成黃褐色,可能就救不回來囉!

2019.07.07

--

--

Yu Feng
Yu Feng

Written by Yu Feng

Love Bryophytes Love Taiwan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