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週的溪頭賞苔小旅行剛落幕
昨天在臺灣苔蘚學會的監理事會議中進行了相關討論
未來會積極訓練帶隊講師
也會對活動內容和方式做些修正
今年夏天在集集特生中心依然會有相關活動
雖然意味著學會老師們和自己又要加緊腳步
期許能讓更多同好能認識苔蘚植物
相關資訊會同步公告在臉書社團
[台灣苔蘚類生態紀錄誌]和[愛苔社]中
現在就來談談賞苔要帶什麼東西
以及為什麼要帶這些東西
攜帶物品:
(1)必備物品:放大鏡、彎頭鑷子、噴霧瓶、圖鑑或筆記本、筆
(2)依照個人需求準備:相機或有拍照功能的手機、隨身藥品、保暖衣物、雨具、帽子、水壺、登山杖
以下擇要說明相關物品準備的理由:
[放大鏡] 肉眼是有極限的,建議帶放大超過5倍的放大鏡,體積小、有光源的比較方便。
A 10X 無光源 (體積比較大)
B 10X 無光源 (老師們大多用這類,我的是某位大師送我的!!)
C 5X、10X、15X(高倍時建議要另外補光)
D 11.5X 有光源 (有小盒子裝)
E 60~100X 有光源 (對焦需要練習)
F 60~120X 有光源 (對焦需要練習)
G 60X 有光源的手機顯微鏡 (對焦需要練習)
不是業配文!!! 為了觀察,敝人也繳了許多學費啊~~~~
[彎頭鑷子] 能夾取小枝條觀察,或將植物體翻到腹面觀察。
[噴霧瓶] 苔蘚植物體乾燥時和潮濕時差異很大,很容易因為葉片乾燥捲曲而誤判類別。從下圖捲葉濕地苔的葉片差異就能理解。若是植物體乾燥,可用噴霧瓶將植物噴濕,再把多餘的水分用衛生紙或手帕吸乾,如此較容易觀察到葉片的細節。
[圖鑑或筆記本、筆] 敝人知道目前沒有適合隨身攜帶的圖鑑,因此在觀察時利用筆記本,把各類別的特徵用簡圖記錄,更能掌握觀察重點。
[相機或有拍照功能的手機] 手繪記錄依每個人的習慣和能力有限制,因此拍照可以方便自己記憶或留下記錄。當然如果相機或手機能拍近距離最好,如果不行,可用放大鏡稍微放大再拍攝(黃仕傑先生曾提過的方法),或是利用高解析度模式,再將圖像放大再拍也可以。一般要能看清葉片形狀、葉片的中肋數目和位置、莖表面上是否有其他構造、有幾列的葉子……才容易鑑定。
[雨具] 敝人覺得賞苔最適合的狀況是雨後一兩天內,一般苔蘚都會在雨後生意盎然。若依然陰雨,就要穿雨衣或防潑水外套,並注意避免滑倒,拍照時可能要先將苔蘚上的水珠擦乾或補光拍照。
2019.02.02